公民文化教育是网络公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培育具有民族意识的"国家公民"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是我们公民文化教育的目标。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应遵循这一教育目标,着力提升大学生公民的整体素养,使大学生群体从普通公民成为社会的"好公民"。具体来讲,应从两方面入手:培育公民主体性的教育和主体间性的教育,所谓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公民主体人格的教育,这包括公民身份教育、权利教育、自由教育、生计教育等;主体间性教育是推进公民公共性的教育,它体现的是公民的公共理性和公共意识,这包括平等教育、民主教育、公德教育、社会融合教育、合作教育、信念教育、公民责任教育、公民参与能力教育等。
(2)网络技能培养
大学生网络公民身份的确立还依赖于个体对网络公共生活的参与,因此,网络技能培养也是网络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网络知识与技术的掌握和网络参与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必须对计算机的构造、运行以及网络技术、通讯原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熟悉相关的基本知识,同时,要学会使用电子邮件、浏览器、文字处理软件、搜索工具等网络技术工具,只有熟悉了这些知识和技术工具,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取舍、获得有效信息。网络参与是公民在网络环境下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它包括公民的政治参与、群体事件参与、网络交往、网络评价等。网络的参与能力决定了公民履行身份的程度,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参与制度、法规的教育、参与方式的引导、参与过程的督查,从而提升大学生公民的网络参与能力和参与的自觉性。
(3)网络道德养成
网络道德养成是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关键。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化"给网民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和话语权,但同时更需要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首先,正确的道德观念是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基础,是大学生们在网络上的道德信仰,它能启发大学生追求真理的情操,产生道德上的认同与共鸣,是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的引领者和指明灯;其次,道德情感起着激发道德观念、掌控道德行为的中枢作用,它往往以独特的形式向外界传输道德信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网络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在行动上的反应,也是区别"网民"与"公民"的根本指标,大学生们的道德行为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体系,由于这个群体的学生模仿性强,从众心理普遍,因此,要使他们有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引导他们按照网络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较强的网络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引领网络世界,辐射和带动其它的网络公民。
三、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路径
(1)加强公民知识教育,积极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将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在西方社会,公民教育课程已经实施了几百年,但自从1949年之后,我国的公民教育就被叫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开展公民教育的趋势将不可逆转,而高校在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将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加强公民知识教育,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的普世价值理念融入到教育实践当中,加强公民的主体性教育和主体间性教育。同时,将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交给学生更多的是遵守义务、注重群体、强调公共利益,而公民的独立性、权利、自由、平等、民主等教育没有得到重视,消弭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多地引入主体性教育,并以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2)建设网络平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升
哈贝马斯曾经说,"公民既不是炫耀自己权利的人,也不是顺从于合法权力的人,而是从参与中反观社会过程的意识主体。"可见,公民文化教育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习得的。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能力,就要设立网络平台,通过"对话""讨论"等形式,引领大家就社会公共事务、网络群体事件等进行互动与商讨,并最终达成共识。 |